Junning's Family

忆苦思甜?文具篇

周日,我和兜兜在花园里玩 —— 或者更准确地说,应该是「我和兜兜各自在花园里玩」,她在玩她的粘土玩具,我在用海绵做的大毛笔在地上写字,嗯,就是公园里面老大爷特别喜欢用的那种。

玩着写着,我和她就聊到了笔上来,只不过她的心思显然还是在玩具上,我的心思却是飘到了几十年前。

学前班开学前一天,兜兜的文具盒里面已经摆了五支黑铅笔三只彩色铅笔还有一块橡皮,当天还买了一个卷笔刀,因为怕她弄丢就没有放进文具盒,结果还是弄丢了,真的是事与愿违啊。

兜兜的文具盒是那种双面可以打开的带有磁铁的塑料文具盒,可以轻松打开,冬天也不会冰到手……是的,进入21世纪都已经20年了,这样的文具盒已经成了最最基础的配置了吧?可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,整整第一年用的都是铁皮文具盒。我至今都能想起冬天摸到它时的冰冷感觉,而且因为是铁做的,一旦掉在一上就会摔出一个「与众不同」「独一无二」的凹坑出来。

使用铁皮文具盒的另一个好处,就是可以在上面用工具刻上自己的名字,工具通常是小刀,也可以是钉子,还可以是圆规。虽然那时候大家的字都写得歪歪扭扭,但是并不影响标明这个文具盒的归属权。当然,也有搞恶作剧的,在别人文具盒上刻的名字后面再刻上「是猪」两个字,这个文具盒基本上就废了……看吧,事物的优缺点果然是两位一体的。

我的第一个塑料文具盒,是一年级末(大概是1988年吧)的时候得到「三好学生」时的奖品,虽然一个男生得到一个红色的文具盒在今天看来有些奇怪,但是在那个时候足以让我臭显很久了 —— 即使以我们那个小山村的小学的全校人数来算,拥有这个文具盒的比例也只有2%不到,放到今天的城市里面可能和开个库里南差不多吧。

塑料文具盒最显著的缺点就是没法刻名字,但是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个是奖品,所以倒也不怕别人偷走,就像普通人可以随便开奔驰宝马但大概率开不了库里南一样,毕竟整个城市也没几辆。

第二个缺点就是有点娇气,不能风吹日晒,更不能适应北京的寒冷,尤其到了零下十几度的时候,塑料会变得异常的脆,我不知道如今的工艺和材料是否改善,反正我的文具盒就是在过了那个冬天之后裂开了,然后又进了水泡软了里面作为支撑的纸板,终于很快就退役了。

我想,三十几年前当那个文具盒彻底坏掉的时候,我应该还是难过了很久的吧,毕竟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具盒,更是我用来寻找优越感的载体,虽然这点优越感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的微不足道。

即使在它没坏的时候,我也还有另外一个苦恼,就是在要里面装点什么才能塞满?

铅笔,只有一根;橡皮,只有一块,其他的?文具玩具,统统没有。

我上学前初学写字是用树枝在地上写的,一般的树枝不好使,所以得到一根又直又尖又好握的树枝或木棍,不亚于刚习武的人得到一把利刃。再大一些之后,开始流行使用1号电池中的碳棒 —— 它在我们村还有个小名,就叫「黑棒棒」。它既是文具又是玩具,可以用来写字,也可以用来在地上画上格子用来玩「跳房子」之类的游戏。我至今脑子里面都有一个画面,就是全班50多号学生,集体在小学的操场上用碳棒写字,这种不是体育胜似体育的课,当时很受小朋友们的欢迎。

至于作业本,在那个时候也是很重要的东西,基本上都会做到「正面+反面」+「铅笔+钢笔」的四次利用,我到今天也特别喜欢将单面打印的东西拿来作二次用纸,想来应该也是小学时候留下的烙印吧。那个时候家里会订报纸,看完的旧报纸是要拿到地里去用的,我们偶尔会留下一些用来折纸或者写毛笔字,感觉上也是一笔「意外之财」。

再看看兜兜,数学本、拼音本、小字本、绘画本,还有专门的折纸,和我那个时候比……算了,时代已经变了,比什么比?!

物以稀为贵,现在是,四十年前是,四十年后依然是,变化的是事物,不变的是人心。
知足能常乐,不知足能进步,看你怎么想了。

作为一个老父亲,眼下对你最希望的唯有「健康」二字,其他的都不重要。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