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《西南联大》
“战争”,对于生于安稳的我们,就像一个符号,很难会去直面战争之殇,就只是一个历史书上一段段的悲壮的故事。它所引发的国破家亡、流离失所……都仿佛一种旁观的叹息和感慨。也许是那群闪光的青年将同理心唤醒,也许是自己也经历过最为绚烂的20岁——激情澎湃、勇往直前。在《西南联大》,多了许多其他影视作品不曾有过的切肤之痛,仿佛回到那些黑白画面中。在那个最坏,也最好的时代,为了自己,为了祖国,为了祖辈生存的这片土地去学习,研究,甚至战斗,经历着务实又浪漫,艰苦又活泼的璀璨。
“七七事变”,北京沦陷,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,放假的学生,再度开学就只能跟随学校陆续南迁;天津沦陷,南开被炸毁,刚刚被录取的新生,没有了学校;而南迁后的临时大学所在的长沙也危机连连,200多师生步行前往更为西南的昆明。诺大的中国,很难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。
西南联大中,那一个个书本上的传奇人物,是讲台上的先生,也是同坐一室的同学。大多数人,放弃了优渥的生存条件,来昆明教书、求学。纯粹地做学问,纯粹地求知。在动荡的年代里,身处偏远又恶劣的环境,研究学习并不会立即带来利益的知识。物质匮乏、硝烟弥漫,筛出了真正做学问的这群人。在人身不安中依然单纯去求知,遵从内心的渴求去发现、创造可能改变后世发展地基石。他们中的大多数生而不凡,极具天赋——留学归来的博士、教授,声名鹊起的学者……放弃了优渥的生存条件,来到这里经历有上顿没下顿的饥饿,经历不得救治的疾病,经历妻离子散,经历生命垂危……在日复一日的空袭中,护着那一张书桌静静地写下中国各个学科地基石。
原以为是时代的自由,再看才明白是人心之自由。听从本心地召唤去选择生命地呈现方式。山河破碎,激发了心底最深地爱国情怀,个人得失让位于民族兴亡。信念,深深地激发着那个时代最为自由地人们;也是最直接地情感链接,极具使命感地连结着这群人。
一群衣衫褴褛地知识分子,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之间,继往圣绝学,开万世太平。
关于西南联大:
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;8位“两弹一星”元勋;172位院士。